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我的成长经历
1984年5月11日,我出生在湖北武汉黄陂县(现黄陂区)蔡榨镇上蔡湾。一年后,我父母带着我举家搬到武汉东西湖区吴家山。那一年我亲弟弟出生。我父母给我取名蔡波,给我弟弟取名蔡涛。
这就是我人生的开始。
我在吴家山生活了二十多年,直到大学毕业去外地工作,十年后又回到这里,就像做梦一样,见证了这里从大农村进化成现代化城市。
听老人们说,东西湖最早是一片湖,是一代人(大部分河南人南下支援、少部分本地及周边地区人口)围垦建设出来的。
在我生活的地方就有很多河南人。每当我回忆童年时光,“老面馒头”、“剁馍~剁馍~”的叫卖声、“道口烧鸡”的招牌、邻里间嘈杂的河南话以及小孩子说着顺口溜:“河(hè)南(nàn)老(lāo)乡(xiáng),吃(chǐ)馍(mò)喝(hè)汤(táng)”,又都重新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。
河南话甚至成了那里的主要语言。大家以说河南话为荣:我弟弟说过河南话,我姑父说过河南话,我的玩伴有些也不是河南人也说过河南话,我也学着说。
还有些周边地方话,例如:汉川话、孝感话、应城话、云梦话、天门话和四川话等。我发现湖北方言差异很大,只有一点点基本相似的湖北腔调,不像四川、河南、陕西、山东、东北等地区方言那么大体一致或差不多。汉川和应城都属于孝感,却都有各自的方言。尽管如此大的差异,却并不妨碍相互之间交流。这是湖北方言奇特之处。
我也或多或少学着说这些方言,仅仅只是觉得好玩。我父亲曾不止一次对我说过:“说好普通话,别人不知道你是哪里人;会说当地话,更容易和当地人打交道。”我父亲小学没毕业,从来也没见他看什么书,但他坚持把我送进大学。我弟弟却没这么幸运。
但我又是悲惨的,因为在成长之路上没少挨我父亲打,特别是上高中以前。我猜我父亲可能是因为我后来长大了却不怎么敢动手,怕我也动起手来。现在回想起来,我更愿意相信,主要原因是随着报刊、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传播,或者与人交流,我父亲获取了更多的信息,里面必定有大量高考育儿的内容。这些伟大的育儿知识改变了我父亲的认知和行为,也拯救了我。
所以,没有人天生就会为人父母;父母也在成长。
我早已不怨恨我父亲。因为没有我父亲的支持,不可能有现在的我。他的愿望和使命早就完成了,剩下的路得靠我自己走。
这就是我的成长经历,也是为什么我要坚持研究和分享育儿知识、技巧、思考和认知的内在驱动力。我坚信:
持续改进,持续集成,就能创造价值。
“There is no way to be a perfect parent and a million ways to be a good one.” —— Jill Churchill
(我的翻译和理解: “没有完美的父母,但有无数个好父母。”)
我们再一起复习一遍这句话,我在第一篇《从“心”开始》中提到过。
我鼓励你和我一起坚持学习并践行下去,你和我都会成为更好的父母。
点击查看原文最新版本
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想法,
点击此处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