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杂说四》- 韩愈
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中,我也常常观察其他父母的育儿方法。我发现,不少父母都忽视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: 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? 文末是涌根大伯的看法。
这大概是中学时的一片课文,从那时起,大伯知道了“伯乐”。大伯喜欢“伯乐”,欣赏“伯乐”,更愿意做“伯乐”。
在这篇文章中( 真正的关心是不轻易打扰)写过大伯有过的一段家教经历。大伯虽不敢说自己是“伯乐”,但知道那感觉,能发现一个“有潜力”的人,只需要助一臂之力,便可成人之美,同时也不负自己平生所学。不亦乐乎?
1. 大伯译
涌根大伯尝试用自己的话,译此文,旨在助人理解,无奈大伯才疏学浅,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,还望多包涵。
自从这世界上有了一个叫“伯乐”的人,然后他发现了能在一天内跑一千里的马,俗称“千里马”,千里马总是有的,但是像“伯乐”那样懂马的人不总是有。所以即使有了有名的马,被人拿鞭子猛抽,卧槽而死,完全不把它们当千里马。
马跑千里远的地方,要饱餐一顿。那些养马的人,完全不知道那些千里马要吃多少草料。那些马,虽有能力跑到千里之远,吃不饱,就没力气,那样就和普通马没啥区别了,还想让它们和那些普通马一样吃不饱,哪里能让那些千里马跑到千里远的地方呢?
不按照有效方法用鞭子抽打那些千里马,又不让那些千里马吃饱,那些千里马发出鸣叫声也不知道什么情况,只会拿着鞭子对着那些马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。”哎呀!那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?他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啊!
2. 大伯评
韩愈倡导古文运动,当然是希望有更多人学习古文,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。他虽想做伯乐,无奈更多有才能的人被埋没,他心有余而力不足,故作此文以发无奈之感。
韩愈写此文大概想表达的是:人人都是“千里马”,只不过没有遇到“伯乐”。涌根大伯深有体会,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,也在观察身边的孩子们。不论是自己的孩子,还是别人家的孩子,他们都很聪明,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,他们都是“千里马”,只不过他们的“伯乐”又在哪里呢?
关注葵涌根微信公众号,点击查看《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杂说四》- 韩愈》视频。
孩子们,今天的“涌根大伯读古文”就到这里。孩子们,大伯喜欢你们,大妈喜欢你们,大伯的两个孩子喜欢你们,大伯一家人都喜欢你们,喜欢你们听涌根大伯读古文。
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?
以下是涌根大伯的看法:
梁启超的子女除早丧的外,后来个个成才,这虽然和梁启超的教育有关,但是对子女的早期教育,应归功于这位普通的“娘”。
- 《梁思成、林徽因和我》(一 梁思成夫妇)- 林洙
梁启超十分担心孩子们在清华接受了西方文化,而丢了国学。于是他每在假期为子女讲学,先讲《国学源流》后讲《孟子》《墨子》《前清一代学术》等。梁思成回忆说:“父亲的观点很明确,而且信心极强,似乎觉得全世界都应当同意他的观点。”清华八年的教育和梁启超的影响,对梁思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、不断进取的精神、坚定的自信心、学术上严谨的作风、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,并使梁思成成为一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,对祖国、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胜过了一切。
梁启超说的国学,就是古文。涌根大伯也深受启发,认为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。如果孩子年幼,还不会读,可以先从听开始,持续接受古文的熏陶。涌根大伯读古文,愿能帮助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孩子们,让他们多听多悟,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。
- 《梁思成、林徽因和我》(一 梁思成夫妇)- 林洙
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 。 我衷心感激每一位父母的无私爱心。您的言行,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让其他人重拾信心,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。
合集推荐
往期文章推荐
聊聊今年创作的感受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岳阳楼记》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滕王阁序》
点击查看原文最新版本
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想法,
点击此处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