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中,我也常常观察其他父母的育儿方法。我发现,不少父母都忽视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: 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? 文末是涌根大伯的看法。


大伯不了解王安石,却还记得学过他的诗和文。

他的“江南岸”还“绿”在大伯心里;他的“孟尝君”还“鸡鸣狗盗”在大伯脑海里;他的“褒禅山”还“深-难-奇”在大伯骨子里。对于王安石,大伯深受教。

王安石曾变过法,大伯从一本书上看到过有关评价:“如果王安石变法能成功,中国将提前进入现代社会。” 大伯感其操之过急,亦或不得时也。


1. 大伯译


涌根大伯尝试用自己的话,译此文,旨在助人理解,无奈大伯才疏学浅,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,还望多包涵。

长江之南有德才兼备的人在那里,字子固,不是现在人们说的有才之人,我慕名去结交那里的人。淮河南边有德才兼备的人,字正之,不是今天人们说的有才之人,我慕名去结交那里的人。

这两位德才兼备的人物,他们相互都没有到过对方那里;相互都没有说过话;相互都没有送过祝福的话或厚礼。他们的老师与朋友,难道都相同吗?我考察他们的言行,发现他们的差异多么少啊!可以说,向圣人学习罢了。向圣人学习,那么他们的老师与朋友,必然都是向圣人学习的人。圣人的言行,难道有不一致的吗?他们言行相似也适用于这样的情况。

我在淮河南边,对正之说起子固,正之不怀疑我;回到长江南边,对子固说起正之,子固也认为是这样。我又知道人们所说的德才兼备的人,既有相似的地方,又互相信任不怀疑。子固创作了一首《怀友》送给我,大概意思是说相互扶持是为了达到中庸的境界才肯罢休。正之也曾经说过这话。

持之以恒地慢慢前进,经过不偏不倚的门庭,到达那境界,除了这两位德才兼备之人,还有谁呢?我曾经不能让自己必然到达那境界,也愿意在他俩左右那里学习,帮助并使我进入到他们所在的那种境界。

唉!为官有职责,家里又有牵挂,不能和他们一直在一起,创作《同学一首别子固》,用来相互告诫,相互说些鼓励的话。


2. 大伯评


子固就是曾巩,和王安石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。大伯并不知道淮南贤人正之,但王安石通过淮南正之来衬托曾巩和自己,说明自己和刘禹锡一样都是“谈笑有鸿儒”,都是志存高远且道同的贤人。

王安石给出了一个人的进取之道,那就是和贤人为伍,向圣人学习,向圣人看齐,最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慢慢进步,一定能到达圣人的境界。

最后表明自己为国尽忠,为家尽责,虽有心与贤人从学,却身不由己,只能相互鼓励着前进。

清人李绿园也有类似观点,劝解世人“用心读书,亲近正人”,因而创作了《歧路灯》。

关注葵涌根微信公众号,点击查看《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同学一首别子固》》视频。

孩子们,今天的“涌根大伯读古文”就到这里。孩子们,大伯喜欢你们,大妈喜欢你们,大伯的两个孩子喜欢你们,大伯一家人都喜欢你们,喜欢你们听涌根大伯读古文。

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? 以下是涌根大伯的看法:

梁启超的子女除早丧的外,后来个个成才,这虽然和梁启超的教育有关,但是对子女的早期教育,应归功于这位普通的“娘”。
- 《梁思成、林徽因和我》(一 梁思成夫妇)- 林洙
梁启超十分担心孩子们在清华接受了西方文化,而丢了国学。于是他每在假期为子女讲学,先讲《国学源流》后讲《孟子》《墨子》《前清一代学术》等。梁思成回忆说:“父亲的观点很明确,而且信心极强,似乎觉得全世界都应当同意他的观点。”清华八年的教育和梁启超的影响,对梁思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、不断进取的精神、坚定的自信心、学术上严谨的作风、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,并使梁思成成为一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,对祖国、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胜过了一切。
- 《梁思成、林徽因和我》(一 梁思成夫妇)- 林洙
梁启超说的国学,就是古文。涌根大伯也深受启发,认为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。如果孩子年幼,还不会读,可以先从开始,持续接受古文的熏陶。涌根大伯读古文,愿能帮助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孩子们,让他们多听多悟,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。

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 。 我衷心感激每一位父母的无私爱心。您的言行,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让其他人重拾信心,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前行


感谢您对葵涌根的关心与支持,期待未来与您继续携手共进,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,共同留下美好的记忆。

合集推荐

《涌根大伯读古文》合集 《涌根大伯吹口哨》合集

《涌根大伯育儿随想》合集 《和涌根大伯一起学画画》合集

往期文章推荐

聊聊今年创作的感受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岳阳楼记》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滕王阁序》

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兰亭集序》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桃花源记》 涌根游记:带孩子去旅行@淮安印象

和涌根大伯一起学画画(4. Mouse) 培养孩子的向上心 我的两个孩子 父亲的力量 葵涌根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