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韩愈师说》
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中,我也常常观察其他父母的育儿方法。我发现,不少父母都忽视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: 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? 文末是涌根大伯的看法。
写完这些文字,我就要去接我的两个孩子回来吃饭,还有差不多半个小时时间。
送娃,接娃,送娃,再接娃,这就是我每天的主旋律。别人都受不了,我却乐此不疲,如果能给这加上一个期限,我希望的不是一万年,而是一直这样下去。
但这不可能,孩子终究要离去,我感知这个事实正在渐渐发生。丰子恺曾写过一篇文章,我虽不记得具体内容,但他大概说“渐”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力量,渐渐长大,又渐渐变老……大伯深以为然。
1. 自学和老师
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,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在起作用,那就是他的自学能力。那这个能力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,就像苏轼说的那样——“知不可乎骤得”(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前赤壁赋》))。
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自学能力,究其根本,在韩愈的《师说》里找到答案:“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”。惑就是一种糊涂,人生来就想摆脱糊涂,就会慢慢产生一些问题,例如:“我是谁?从哪里来?要到哪里去?”,随着时间的推移,渐渐问题越来越多。有问题,就有要去解决的内在动力。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对矛盾体,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。孩子要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,就要去学习,从师只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快捷方式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除此之外,还需多观察,向周围的一切学习。
由韩愈的“吾师道也”可以扩展思考,除了孔子所说的“三人行之师”,是不是还可以向世间万事万物学习?书是老师,花是老师,鸟是老师,一切皆可为师。
涌根大伯说:“万物皆可为师,夫庸知其是人非人乎?”
2. 大伯怕老师
大伯从小就很尊敬老师,不论老师对大伯怎样,喜欢也好,不喜欢也罢,大伯都尊敬他们。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,和范仲淹一样,大伯也不不敢忘。
可大伯从小就怕老师,即使成绩好,也时刻担心老师随时可能会批评,实际上也常受老师批评。直到有一次,在楼梯转角,见一位老师拿着一摞作业本上楼,大伯情不自禁自告奋勇地表示要帮老师拿作业本。大伯永远不会忘记那位老师那一刻投来的赞许眼神。就是那眼神,让大伯的好心有了意义,更让大伯明白了,老师也是人,也能被感动。从那以后,许多老师都成了大伯的朋友,和老师谈心是大伯当年的一大爱好。大伯也不再怕老师了。
3. 蒲公英的约定
既然一个人的成长伴随着解决问题,那么就应该是一个主动过程,这其实是一个自然现象。大伯最近从书上了解到一种教育方式,称作“蒲公英式教育”。虽不记得书名,具体内容也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,但其中的大致思想深深感动着大伯。大概是说,蒲公英的种子,飘到哪里,就在哪里生根,只需要足够的养分和阳光,就能茁壮成长,孩子的教育也当如此。那父母的作用是什么呢?
关注葵涌根微信公众号,点击查看《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韩愈师说》》视频。
孩子们,今天的“涌根大伯读古文”就到这里。孩子们,大伯喜欢你们,大妈喜欢你们,大伯的两个孩子喜欢你们,大伯一家人都喜欢你们,喜欢你们听涌根大伯读古文。
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?
以下是涌根大伯的看法:
梁启超的子女除早丧的外,后来个个成才,这虽然和梁启超的教育有关,但是对子女的早期教育,应归功于这位普通的“娘”。
- 《梁思成、林徽因和我》(一 梁思成夫妇)- 林洙
梁启超十分担心孩子们在清华接受了西方文化,而丢了国学。于是他每在假期为子女讲学,先讲《国学源流》后讲《孟子》《墨子》《前清一代学术》等。梁思成回忆说:“父亲的观点很明确,而且信心极强,似乎觉得全世界都应当同意他的观点。”清华八年的教育和梁启超的影响,对梁思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、不断进取的精神、坚定的自信心、学术上严谨的作风、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,并使梁思成成为一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,对祖国、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胜过了一切。
梁启超说的国学,就是古文。涌根大伯也深受启发,认为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。如果孩子年幼,还不会读,可以先从听开始,持续接受古文的熏陶。涌根大伯读古文,愿能帮助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孩子们,让他们多听多悟,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。
- 《梁思成、林徽因和我》(一 梁思成夫妇)- 林洙
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 。 我衷心感激每一位父母的无私爱心。您的言行,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让其他人重拾信心,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。
合集推荐
往期文章推荐
聊聊今年创作的感受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岳阳楼记》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滕王阁序》
点击查看原文最新版本
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想法,
点击此处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