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中,我也常常观察其他父母的育儿方法。我发现,不少父母都忽视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: 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? 文末是涌根大伯的看法。


涌根大伯读清人沈复所著《浮生六记》,感其生平,本想写文记之,但又知其居于姑苏沧浪亭畔,于是先介绍沧浪亭,正好读归有光的《沧浪亭记》。

归有光,取名“有光”,大概爱读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遂取名于“仿佛若有光”之有光。《沧浪亭记》致敬《岳阳楼记》,都是“属予作文以记之”。

沧浪亭的地理位置
沧浪亭的地理位置


1. 大伯译


浮图(浮屠、浮头、佛图或佛陀,只不过翻译不同),佛教术语,就是和尚的意思。

话说这个叫“文瑛”的和尚,住在水中央的大云庵,就是苏子美(苏舜钦,字子美,曾支持过范仲淹变法,也写过一篇《沧浪亭记》)所建沧浪亭的位置。这个“文瑛”和尚非要我归有光也写一篇《沧浪亭记》,还说苏舜钦的那篇《沧浪亭记》写的是他的景,也要我写一篇和尚改造沧浪亭的故事。

那我就先说说沧浪亭的历史吧:那还是大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时期,吴越国创始人之子镇守姑苏城时,在姑苏城内西南修过一个园子。后来呢,有一个叫孙承佑的外戚(妈妈那边的亲戚),也在旁边修了一个园子。到大宋时,这园子还在。苏舜钦花钱买下了这个园子,修建了沧浪亭,后来又被和尚占去了,就是现在的大云庵。大云庵距今有200年历史了。“文瑛”和尚访古迹,又恢复回当年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的样子,没让它毁于废墟:这就是大云庵又回归沧浪亭的故事。

历史变迁,朝代更迭。我曾登上姑苏城楼,看那多么茫茫的太湖,多么苍翠的群山,太伯、虞仲所建立的;阖闾、夫差所争夺的;伍子胥、文种和范蠡所经营的,今天都不存在了。大云庵和沧浪亭又能怎样呢?虽然钱镠一时侥幸,占了吴越,国家富裕,军队强大,传了四代。它的子孙亲戚,乘机享受荣华,大兴土木,只不过是一时之盛。但是苏舜钦的沧浪亭,却被和尚如此钦佩敬重。由此可见,人要想留名青史,而不随物质消亡而湮灭,是有原因的。

“文瑛”和尚读书喜欢诗,和我们一起出门,我们都喊他沧浪僧。


2. 大伯评


涌根大伯试评此文,归有光不负“文瑛”和尚所托,能想象得到和尚拿到此文,看完必定说:“善哉!”

此文有叙事,有用典故,有议论,又蕴含作者的感情,虽短小,但读来犹有意犹未尽的感觉。

其中对吴越兴感之叹,大概和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里的那位“客”所感类似:“而今安在哉?”。只不过,归有光借古兴感,从而引出对人为什么能留名青史的感悟。此文妙不可言。

归有光,果不负其名,吾见其明也!

关注葵涌根微信公众号,点击查看《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沧浪亭记》》视频。

孩子们,今天的“涌根大伯读古文”就到这里。孩子们,大伯喜欢你们,大妈喜欢你们,大伯的两个孩子喜欢你们,大伯一家人都喜欢你们,喜欢你们听涌根大伯读古文。

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? 以下是涌根大伯的看法:

梁启超的子女除早丧的外,后来个个成才,这虽然和梁启超的教育有关,但是对子女的早期教育,应归功于这位普通的“娘”。
- 《梁思成、林徽因和我》(一 梁思成夫妇)- 林洙
梁启超十分担心孩子们在清华接受了西方文化,而丢了国学。于是他每在假期为子女讲学,先讲《国学源流》后讲《孟子》《墨子》《前清一代学术》等。梁思成回忆说:“父亲的观点很明确,而且信心极强,似乎觉得全世界都应当同意他的观点。”清华八年的教育和梁启超的影响,对梁思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、不断进取的精神、坚定的自信心、学术上严谨的作风、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,并使梁思成成为一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,对祖国、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胜过了一切。
- 《梁思成、林徽因和我》(一 梁思成夫妇)- 林洙
梁启超说的国学,就是古文。涌根大伯也深受启发,认为有必要让孩子尽早读古文。如果孩子年幼,还不会读,可以先从开始,持续接受古文的熏陶。涌根大伯读古文,愿能帮助到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孩子们,让他们多听多悟,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。

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 。 我衷心感激每一位父母的无私爱心。您的言行,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让其他人重拾信心,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前行


感谢您对葵涌根的关心与支持,期待未来与您继续携手共进,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,共同留下美好的记忆。

合集推荐

《涌根大伯读古文》合集 《涌根大伯吹口哨》合集

《涌根大伯育儿随想》合集 《和涌根大伯一起学画画》合集

往期文章推荐

聊聊今年创作的感受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岳阳楼记》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滕王阁序》

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兰亭集序》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桃花源记》 涌根游记:带孩子去旅行@淮安印象

和涌根大伯一起学画画(4. Mouse) 培养孩子的向上心 我的两个孩子 父亲的力量 葵涌根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