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高中的一篇课文,大伯再读此文,发现“托”字是此文的关键所在。


1. 大伯译


涌根大伯尝试用自己的话,译此文,旨在助人理解,无奈大伯才疏学浅,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,还望多包涵。

((“说”:劝说,说服。| “托”: 寄托,依靠)) 赵太后刚刚垂帘听政,秦国就派大军攻打赵国。赵太后派人去齐国请救兵。齐国那边放出话来:“必须让长安君到齐国当质子,才会派救兵。” 赵太后舍不得长安君。大臣们都拼命劝告,太后怒了:“谁敢再提让长安君当质子,我老太婆吐他一脸口水!”

左太师说想去看看太后,太后怒气未消但还是拱手迎接他。太师缓慢的挪动着步子到太后面前,自我批评地寒暄道:”我有痛风,脚痛得厉害,连快一点走路都不行,没法看望您太长时间,私下里宽恕自己,担心太后身体有毛病,所以想来看望。“ 太后答复说:“我靠人力车出行。” 太师又关切地问:“每天没有吃不下饭吧?” 太后回答:“靠吃些稀饭罢了。”太师又说:“我最近特别不想吃饭,于是自己勉强走路,每天步行三四里路,少吃有益于提高食欲,对身体有好处。” 太后说:“我办不到。” 太后的脸色缓和了一点点。

太师又说:“我的儿子叫舒祺,年纪最小,不像我,但我老了,私底下疼爱他,希望让他加入御林军,以便守卫王宫。我可是冒着砍头的罪来请您帮个忙。” 太后说:“没问题。他几岁了?” 太师回答:“十五岁了。虽然还没到年纪,希望在我死前把他托付给御林军。” 太后惊讶地问:“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?” 太师回答:“比女人还狠呢。”太后哈哈大笑说:“女人狠得不一样。” 太师感叹说:“我私下里觉得您喜欢燕后,比喜欢长安君更多。” 太后说:“您说错啦,比不上喜欢长安君那么多。”太师又感叹说:“父母爱孩子,就是为他们考虑深远。您送走燕后时,抓住她的后脚跟,为她哭泣,伤心地念叨她嫁得太远了,又为这事伤心欲绝。燕后出嫁了,没有不想念她,祭祀的时候一定会祝福她,口里念念有词:‘千万别让她回来’。这难道不是考虑长长久久吗?难道不是有赵氏子孙持续继承王位吗?” 太后答复:“确实如此。”

太师问:“现在三代以前,到赵王建立赵国,赵王的子孙侯爵们,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?” 太后答复:“没有。” 太师又问:“不只有赵国,其他诸侯的创始人的子孙侯爵还有后人在的吗?” 太后答复:“我没听说。”太师解释说:”这就是年代近的人,祸患就到了自己身上,年代久远的人,祸患就延续到他的子孙身上,难道是因为国君的子孙就一定是不好的吗?地位尊贵但是没有贡献,俸禄丰厚但是没有出力,反而拥有更多的金银财宝。现在您把长安君放在尊贵的位置上,并让他拥有肥沃的土地,又给他很多金银财宝,但是不让他到能为国家做贡献的地方去;万一哪天您驾崩了,长安君凭什么能靠自己的实力在赵国立足呢?我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不长远啊。”

太后激动地说:“同意,任凭您派他去那里。”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马,去齐国做质子,齐国于是出兵救援赵国。

子义听说了这件事,说:“国君的孩子,也是亲生的,尚且不能靠没有贡献的尊贵地位,也不能靠没有出力的俸禄,用来拥有金银财宝,况且普通人的孩子呢?”


2. 大伯评


太后是何等人物,能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?但是她一个人很难做决定,如果长安君有个三长两短,让她以何面目面对赵氏的列祖列宗呢?左师公又是何等人物,只有他看出了太后的心思,经过精心设计,他决定冒着被吐一脸口水的风险去看望太后。名曰“看望”,实则去当“说客”。在看望的过程中,和太后说的话处处设有伏笔。

由自己脚痛不便问候太后身体,由自己吃不下饭问候太后饮食情况,目的在于让太后意识到自己和太后的情况是一样一样的,很自然地让太后觉得自己是站在她那一边的人。

看到太后“太后之色少解”,师公又趁机提出“不情之请”,让自己疼爱的小儿子加入御林军。这一招实在高明,其高明之处有二:其一,作榜样。就好像脑海里想象着泰坦尼克里的杰克在海水里对罗丝说:“我都跳了,你还不跳?” 还记得罗丝曾对杰克说过那段经典的话:“你跳,我就跳。” 必须要有一个人先做出牺牲,那就让师公先做,而且师公这样做是“为之计深远”,是关爱,不是溺爱。其二,作疑问: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?” 在那个时代,按礼法长幼有序,一般男人会让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,因此对长子寄予厚望;而女人因为幼子是新出生,会倾注更多的母爱关怀,疼爱幼子成了母亲的惯性。一个男人如果表现出对幼子的疼爱,那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。就好像女人喜欢逛街,如果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非要去逛街,她一定会惊讶地问:“男人也喜欢逛街?”。所以太后必然会问出那个问题。

只要太后提出那个问题,她就牢牢地“上钩”了。太师成功地把太后拖进了一场“爱子竞赛”中。太师巧妙地用“甚于妇人”成功地击中了太后的要害:太后那么爱长安君,难道会服输?所以才会反击说出“女人是不同寻常地溺爱”的话。到底哪里不一样呢?无需太后解释,正中太师下怀,太师说的就是太后爱的“偏心”。正是这一“偏心”的对比,让太后猛然觉悟:她对小儿子的爱其实是一种“错爱”,“那是对他无言的伤害”。

“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?”的“托”和前文的“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”的“托”前后呼应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因此,大伯才会觉得,“托”字是此文的关键。太师能说服太后,其核心本质是:“我都托了,你托不托?”

从太后的角度,她从太师那里获得启发和鼓励:长安君不“质于齐”,只有死路一条;长安君“质于齐”可能会死,不死反而会立足于赵国。权衡二者利弊,太后当然愿意放行。

此文堪称精妙绝伦,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,而是上升到父爱和母爱的巅峰对决。到底是父亲更懂得爱孩子,还是母亲更懂得爱孩子呢?

在此文中,大伯觉得,恐怕是作为父亲的太师,是更胜一筹。



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 。 我衷心感激每一位父母的无私爱心。您的言行,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让其他人重拾信心,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前行


感谢您对葵涌根的关心与支持,期待未来与您继续携手共进,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,共同留下美好的记忆。

合集推荐

《涌根大伯读古文》合集 《涌根大伯吹口哨》合集

《涌根大伯育儿随想》合集 《和涌根大伯一起学画画》合集

往期文章推荐

聊聊今年创作的感受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岳阳楼记》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滕王阁序》

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兰亭集序》 涌根大伯读古文-《桃花源记》 涌根游记:带孩子去旅行@淮安印象

和涌根大伯一起学画画(4. Mouse) 培养孩子的向上心 我的两个孩子 父亲的力量 葵涌根记